流鼻血,医学上称为鼻衄,指的是鼻腔内的血管破裂,血液从鼻孔流出的现象。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个症状。鼻腔内分布着丰富的血管,这些血管较为脆弱,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,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,出血的程度和频率因个体及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从常见病因来看,鼻腔局部因素是流鼻血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外伤是常见的局部因素,比如挖鼻孔时用力过猛,或者鼻部受到撞击,都可能直接损伤鼻腔黏膜下的血管,导致流鼻血。此外,鼻腔炎症,像过敏性鼻炎、鼻窦炎等,炎症长期刺激会使鼻黏膜处于充血状态,血管壁变得脆弱,也容易破裂出血。还有鼻腔异物,尤其是儿童,玩耍时将小物件塞入鼻腔,若未及时发现,异物长期刺激鼻黏膜,也可引发流鼻血。全身因素同样可能导致流鼻血,血液系统疾病,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白血病等,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,使凝血机制出现障碍,容易引发鼻出血,且出血往往不易止住。心血管疾病,如高血压,血压升高时,会使鼻腔内的血管压力增大,导致血管破裂出血,这类患者流鼻血时,出血速度可能较快,出血量也较多。另外,长期服用某些药物,如抗凝血药,也会增加流鼻血的风险。不同年龄段流鼻血的特点有所不同,儿童流鼻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的黎氏区,这一区域血管丰富且表浅,儿童活泼好动,又常有挖鼻孔的习惯,所以容易损伤该区域血管导致出血。儿童流鼻血通常出血量较少,且多能自行止血。而老年人流鼻血,常与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,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后部,出血往往较为凶猛,止血难度相对较大,需要及时就医处理。
流鼻血相关要点分析
1、预防方法:保持鼻腔湿润是预防流鼻血的重要措施。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,尤其是在干燥季节或空调环境下,能有效缓解鼻黏膜干燥,降低血管破裂风险。改掉不良习惯,如避免用力挖鼻孔、擤鼻涕,减少对鼻腔黏膜的损伤。对于患有鼻炎等鼻腔疾病的患者,要积极治疗原发病,控制炎症,防止鼻黏膜长期充血。
2、频繁流鼻血的影响:频繁流鼻血会对身体造成诸多不良影响。首先,长期反复出血可能导致贫血,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、头晕、乏力等症状,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。其次,大量出血若不能及时止住,可能会引起失血性休克,危及生命。